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 项穆《书法雅言》
我们练字,关键是要弄懂字的原理,而不是苦练形迹。就像项穆的这句话,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而已。在我们看来,一字一法,一个个练去,几年没了。在项穆看来,哪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就俩字——“中和”。
所以抓住重点很重要。
我发现书法结构的重点,就是“重心”这个概念。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字的重心,看完这篇就懂了。
一、到底什么是字的“重心”?
从重心的角度思考书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毫不夸张地说,初学者若能准确把握字的重心,练字效率会呈指数级增长。
然而重心到底是什么,绝大多数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成了“玄之又玄”的东西。
就拿“字”这个字来说,它的重心在哪?

我可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我告诉你这个字的重心位置,你记住,就拉倒了。而是让你凭借一些法则,自己就能判断字的重心在哪,所有字都能判断!
废话少说,这就开始吧。
既然“重心”是从物理学中借来的,那我们不妨先看看它原本的意思。
二、物理学的重心是指啥?
物理学的重心,上学时咱都学过:
物体的重心和物体的形状和密度有关。
这里我们不玩深奥的概念,就用大白话来说。
比如一块木板,假设它是规则的正方形并且密度均匀,它的重心在哪?
很简单,重心就在正方形的中心。

但是现在,这块木板不是规则的正方形了,是奇奇怪怪的形状,密度也不均匀,它的重心在哪?

我们不能一下子说出来了,但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找到。
最直白的方法,我们把食指(或中指?)竖起来,把木板放在指尖上,不断调整木板的位置,直到木板在指尖上平衡了,不倒向任何一方,我们说指尖对应的这个点就是木板的重心。
没错吧?
那么显而易见,重心的本意是指使木板获得平衡的那个点。
重心处即平衡处!
现在,我们请一位木匠,把“由”这个字用木板做出来。

你可以用手指测出“由”这块木板的重心吗?肯定可以。大致在中间偏下的某个位置(我们不需要特别精确地知道是哪个位置,大概齐就行)。
那“甲”这块木板呢?一回事,大致在中间偏上的某个位置。
好的,现在我们把“由”和“甲”写在一行上,两个字怎么排列呢?
这样?

还是这样?

很明显后一种排列比较整齐顺眼。“由”的重心在下面,“甲”的重心在上面,并排时,要使两个字重心大致在一条线上。
但我们总不能每次找重心都麻烦木匠,我们需要更简便的方法。
来看这个天平。

当天平两边A和B一样重时,我们说AB和中间的杆子C,作为一个整体,其重心在中点O处。
现在,我加重B的重量,如果O点不变,天平势必要向右倒,失去平衡,那么O点就不是ABC的重心了,这时为了使天平平衡,我们要把O点右移,重心在新的O点处。

如果我继续加重右侧的B,O点就要继续右移。
即是说:右侧越重,重心越靠右。
重心靠近重量大的一侧!
这是一条结论,还有另一条。
刚才那个天平,两侧A、B的重量都不变,要使天平达到平衡,除了移动O点,我们还可以把AO的距离加长,这样更轻的A也可以平衡掉更重的B。

这就是说,距离也会影响重心。
那么我们确定了影响重心的两个要素:重量和距离。
说白了,其实就是杠杆原理中的力和力矩。
试一试我们现在能不能一眼找到重心。
下面这个图形,重心在哪?大致就行了,不需要特别精确。

在中间,对吧?
下面这个图形,重心在哪?

重心靠右了,因为右侧两个圆形距离小。
下面这个图形,重心在哪?

重心靠右,因为右侧“量”大。
下面这个图形,重心在哪?

在中间,因为量的分布均匀。但请君注意,这时我们也可以说该图形“没重心”,所谓“没重心”的“重心”就不是物理学的重心了,而是类似“没重点”的意思。太均匀了,没个重点。这种地方最容易导致概念的混淆。没重心,并不是没有重心,而是没重点。
下面这个图形,重心在哪?

有重心了,一目了然。
简单否?清晰否?明白否?
这就是“重心”原本的含义。
三、书法重心的本质
现在,我们把物理学的概念,类比到书法中:重量就相当于笔画的分量(笔画多,分量重;笔画长,分量重;笔画粗,分量重),重心靠近分量大的一侧;距离就相当于笔画之间的空白,重心靠近距离紧的一侧。
书法重心的本质,和物理学重心的本质一样,都是平衡。
理解重心的关键,不在于纠结重心在哪个点,而在于把握平衡的思想,具体的点只不过是平衡思想的产物。思想是过程、是本质,点是结果、是表象。
书法的重心,即追求平衡的思想。
“由”字的重心在哪?左右来看,量一样,所以重心在中线上;上下来看,下面量大,所以重心在中线偏下方的某一点。“甲”字亦然。
“士”字重心偏上,“土”字重心偏下,等等,无需赘言。
四、书法重心与物理学重心的不同之处
毕竟研究书法不等于研究物理,书法重心和物理学重心亦有不同之处。
物理学重心是客观的、外在于感官的、确切的。
书法重心是视觉的、感觉的、不需要太精确的。
举两个例子。
1. 下面两个图形,在物理学意义上,重心都在中心,可以不作区分。而在书法意义上,两者的重心虽然都在中心,但视觉上大异其趣,完全不一样,我们甚至可以说左图有左右两个重心。书法的重心有一个“总重心”,同时也可能存在多个“分重心”。

2. 因为书法重心是视觉上的,所以对斜线的重心判断完全是凭感觉而来。
一根水平线,物理学重心是在中点,书法重心也是在中点。

但一根倾斜的线,物理学重心在哪我们姑且不论,自有物理学的判断法则在。但斜线书法意义上的重心,却不是在中点了。
这样一条斜线,视觉上,就好像左边的天平重,把左边压下去了(虽然在物理学意义上,左边并没有更重),所以该斜线重心偏向左下方。

注意书法的重心是视觉上的,和物理学重心是有区别的。
斜线在视觉上就好像已经倾斜的天平。
写字的都知道横要左低右高,这是在干嘛?
通过笔画斜度调整字的重心啊(后面会讲到)。
那么现在,我们确定了影响书法重心的三个要素:
笔画分量(重心偏向分量大的一侧);
笔画距离(重心偏向距离紧的一侧);
笔画斜度(重心偏向“视觉天平”低的一侧)。
分量、距离、斜度,读者一定要牢记这三个词,稍后便有大用!
五、书法重心的两个层面:真态与私意
好,重心的概念算是理清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操作,重心到底能不能指导写字呢?别急,在讲具体操作之前,我们需要对重心作更深入的认识。
书法的重心,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字本来的特性所决定的重心,是字的固有属性;一个是书写者凭个人的意思制造出的重心,是人为安排。固有属性的重心是统一的、不变的,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的;人为安排的重心却恰恰完全是个人意志的反映。
只有区别了这两种重心,才能谈重心的操作。
举例说明。“日”和“熏”比较而言,哪个分量大,哪个分量小呢?很明显,“日”笔画少,所以分量小,“熏”笔画多,所以分量大。你判断出的这个分量,就是字的固有属性,是不因你的个人意志而转移的。但是,毕竟我手写我字,实际书写时,我就把“日”写得比“熏”大,能奈我何?你要是故意把“日”写得比“熏”大,这就是人为安排。
那么在写“曛”这个字的时候,就有两种处理重心的方法,重心在右就是固有属性,重心在左就是人为安排。
当然,“曛”这个字,对比太明显了,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重心在右,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这么容易区分。
比如一个“引”字,看起来左大右小,所以重心偏左对吧?下面三个人写的“引”字就各不相同。

王羲之是顺应字的固有属性,比较正常的处理。张即之人为安排的成分就多了,强行把右侧竖写长写粗,使重心偏右,显得特立独行有奇趣。启功则是在固有属性重心偏左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使重者更重,固有属性与人为安排兼而有之。
那么三种处理,哪个好?哪个坏?
这是个伪问题,没有好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
我这里想让读者明白的是,字是有特性的,字与字不同,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固有属性,先弄懂字的固有属性,先不要有太多人为安排。
这点古人是一再强调的。
比如清代张树侯在《书法真诠》中说:
字体之拼合,生而不同,当各因其自然。
“生而不同”、“各因其自然”,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清代王澍在《论书剩语》中说:
作字不须预立间架,长短大小,字各有体,因其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
“不须预立间架”就是说不要全是你个人的意思,要顺应字的固有属性。
比如“木”的属性是外拓的、开张的,所以要写大些;“目”的属性是内收的、封闭的,所以要写小些。“相”字书写时就是左木大,右目小,像电脑字“相”这样处理,是人为安排比较多,而没有顺应固有属性。

我是怎么判断字“固有属性”的呢?通过三个要素:笔画数量、笔画方向、笔画延展性。这点在我前面的文章《论书法结构美的哲学原理》中已经作了非常详细的说明,这里略过不讲,读者若想一探究竟,可去阅读此文。亦斯:论书法结构美的哲学原理(技法操作篇)zhuanlan.zhihu.com
在古人书论中,对重心这两个层面解释得最透彻的,我所知道的,要数南宋的姜白石。他不但讲到了这两个层面,还分别起了名字:真态、私意。
姜夔的《续书谱》说:
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天然不齐,就是指字的固有属性都不一样。
注意!我们看姜夔提出的四点属性是什么?
长短、大小,不正是我们说的分量吗?
斜正,不正是我们说的斜度吗?
疏密,不正是我们说的距离吗?(距离紧就是密,距离松就是疏)
分量、距离、斜度,巧了,就是我们推理出的重心的三要素。
所以我很佩服姜夔的识见,他的《续书谱》很能抓住重点,他提的这四点属性,一定是深入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章口就莱的。
接下来,姜夔又举了几个例子。
谓如“東”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

然后姜夔得出了结论。
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真态就是字的固有属性,私意则是人为安排,姜夔的意思是很明白的。
然而,我认为姜夔在这里过于抬高“真态”,贬低“私意”,是不可取的。
“真态”固然要尊重,魏晋书法之高,却不全是因为真态。
我们欣赏王羲之书法的潇洒,难道不是欣赏他的“私意”吗?“真态”人人写出来都一样,有什么意思呢?西方文艺理论说“风格即人”。“魏晋风流”,“风流”不正是“私意”吗?
姜夔在后文又说“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这个“精神”显然是私意而非真态,姜夔陷入了自相矛盾。
“真态”与“私意”的对立,其实是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存在的。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到底“天然”好,还是“雕饰”好,还是“雕饰得天然些”好,本文就不去争这个口舌了。
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按照姜夔的观点,多真态,少私意。因为真态固定,私意多变。私意,有人搞出来叫“巧妙”,有人搞出来叫“造作”,初学者很难区分二者,往往向“造作”一路去了,因为“造作”能唬人,花里胡哨,最能令初学者动心,所谓“误入歧途”是也。
误入歧途,不如坚守正道。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姜夔在这里有个逻辑错误,他说“東”长“西”短“口”小“體”大,这没毛病,但他最后说“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笔画多,分量多,要写大;笔画少,分量少,要写小。真态就是多大少小,但姜夔说“多者宜瘦”、“少者宜肥”,这是强调平衡的思想,大不要太大,写瘦点,小不要太小,写肥点,这分明是“私意”!分明是没有完全按照字的“真态”来。
姜夔的这个不自觉的逻辑“错误”,恰恰说明真态和私意不能走极端,多数时候,是要二者兼得的。
六、重心的独特意义
古人虽没有“重心”一说,却是很明白“平衡”思想的,这点从姜夔的逻辑“错误”(不是真错了)中就能体现出来。古人虽无“重心”一词,却明白重心的本质,今人虽有“重心”一词,却把“重心”搞得模糊不清了。悲夫。
但当我们清楚了重心的本质,就在一点上超越了古人。
古人运用平衡思想,是分开的。姜夔不是说了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嘛!古人知道长短要平衡、大小要平衡、斜正要平衡,疏密要平衡,乃至浓淡要平衡、方圆要平衡、肥瘦要平衡,等等等等,但古人所有的这些平衡,都是分开的,孤立的。
当我们有了“重心”的思想后,我们可以综合地考虑这些平衡。

古人长短就是长短,长短影响不了斜正,因为长短和斜正没啥关系啊。(直到沙孟海提出“斜画紧结”、“平画宽结”才开始把疏密和斜正联系起来。)
但我们知道,长短影响重心,斜正也影响重心,所以对长短的处理会影响对斜正的处理。妙哉,我们可以用“重心”这个概念把所有平衡要素综合起来,它们不再是分开的,一个一个的,而是一个整体!
因此我认为,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已经超越了古人。
这便是重心的独特意义。
七、用重心的思想指导写字!
用重心的思想指导写字,就是用平衡的思想指导写字。
古人不用“平衡”这个词,但古人会用“中和”啦、“阴阳”啦、“道”啦、“损有余补不足”啦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王僧虔《笔意赞》云: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虞世南《笔髓论》云: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孙过庭《书谱》云: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项穆《书法雅言》云:
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这些都是在强调平衡的思想。
据《宋史》记载,宋徽宗时期书法的评判标准是这样的。
下等:
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
下等还不能做到平衡。
中等:
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为中。
中等能做到平衡了。
上等:
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
上等就厉害了,既做到了平衡适中,又有气韵。
所以用重心的思想指导写字,并不是什么新发明,什么惊人之举,而是古已有之,再平常不过。
下面就来讲重心的操作。
重心的操作,有初级、有中级、有高级。
在此之前,还有“没级”。
没学过书法的人,写字“丑”,没有任何审美意识,就是随手乱写。他的字自然是毫无规律法度的,我们称这种字无重心(虽然物理意义上有重心,但书法意义上没重心),是一种混沌蒙昧的状态。
从无重心到有重心,字才开始有点看头。
这点“看头”,就是“匀称”。
八、重心的初级操作:匀称
再看一下宋徽宗时期书法的评判标准。
下等:
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
下等还做不到平衡,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一点“均齐”了。
“均齐”才 “可观”,“匀称”才有 “看头”。
张树候《书法真诠》说:
吾谓作字之道,其结体不过一“称”字;布白不过一“匀”字。
他指出,整个结体的原理,不过就是“匀称”二字。
那“匀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匀称”即“均匀相称”,“相称”我们暂时可以简单理解为“对称”。
匀称就是均匀对称,说白了,就是“相等”,均匀是“相等”,对称也是“相等”,或者说是“等分”。1:345:89不是均匀相称,1:1:1就是均匀相称了。
举个“戈”字。单独的“戈”这样写没什么问题。

但写“盏”字的时候,上半部分若仍像“戈”那样处理,整个字就感觉不对劲了。

当我们有了重心的意识后,我们发现,这样写的“盏”,重心向上下两侧分开(这时我们毋宁说它有两个重心),导致左侧出现一大片空白,这种状态,就叫做不均匀。
我们通常说,这字写得太“散”了,仔细想想,“散”不就是指重心不集中吗?

怎么均匀呢?我们把上半部分压扁,使上部重心压低,压缩掉左侧的空白,整体看起来就比较均匀了,当然,不可能绝对均匀,大致均匀就够了。

王羲之《笔势论》云: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欧阳询《八诀》云:
四面停匀,八边俱备。
项穆《书法雅言》云:
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
蒋和《书法正宗》云:
布白停匀,一气贯注。
总之,书法结构最基础,最入门的要求,就是均匀,也就是做到相等。
相等是最初级的平衡。
我用“散点图”类比一下从无重心到有重心的初级操作,读者立时便会明了。

由乱写到初级的好看,要求是做到“均”。做到均,字的重心分布才合理,不会出现突兀的大片空白或大片堵塞。
比如这么一个初学者写的“载”字,你能看出有什么问题吗?

笔画问题暂且不说,结构上,左下角的“車”写得太小,导致下方出现大片空白,黑白分布不均匀。或者说,下面的笔画左右分得太开,重心不集中。
欧阳询说“四面停匀,八边俱备”,也有人说“八边俱满”,这个字就是下边没有满,空了,前面的“盏”字则是左边没有满。
正确的写法如下图。

再看一个“餘”字,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这样才“匀”。欧阳询《八诀》所谓 “调匀笔画”是也。

这便是张树侯说的“布白不过一匀字”,那“结体不过一称字”呢?
如果字的固有属性允许对称,就一定要对称起来。既然对称,那么字的重心就在中线,因为左右两边量相等。匀称的本质就是相等。
比如“青”字,字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可以对称,那就对称起来,密切注意字的中线,使左右两边大致相等,才具有可看性。

明代赵宧光《寒山帚谈》云:写左,着念在右;写右,着念在左。
左右着念的目的,自然是求左右相称。
做到有笔画的地方称,无笔画的地方匀,字就有了秩序,有了安排,不再是瞎写。
如“主”、“卞”、“高”、“帝”等,都是可以对称的字,最上面的点千万要对准中线,不然的话就是“重心歪了”。

历来都说欧阳询的字“法度谨严”,怎么个 “法度”,又“谨严”到什么样子?只要你意识到 “均”,就能看出一些内味了。

对于“均”(或者说“匀称”,一回事)的讲解,我之前的文章《论书法结构美的数学原理》已经从数学角度做了细致的阐释,在这里懒得重复以前的内容了,读者若想对“均”有更深入的了解,一定要看此文。亦斯:论书法结构美的数学原理zhuanlan.zhihu.com
聪明的读者在这里应该会反驳,“青”之类的字如果完全按照左右对称来写,那跟电脑字也没啥区别,太死板了,不好看。
我不想写左边这种“青”,我想写右边这种,怎么办呢?

别急,匀称只是开了个头,初级阶段而已,做到匀称之后,紧接着就要变化。
相等、相等、相等,处处相等意味着没变化。
所谓变化,就是不相等,就是打破匀称。
九、重心的中级操作:不匀称
清代蒋和《学书杂论》云:
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严格来说,均态的字,重心还不够明显。太均匀的话,每个元素都差不多,没有突出的部分,那和没重心也没太大差别。
什么叫有明显的重心呢?还是用“散点图”来表示一下。

看到了吧,不均匀,像右边这样,有紧右松,才有明显的重心。
事实上,不匀称才是字的“真态”,汉字个个不同,没必要强求所有字都相等。对一个字而言,也没必要强求左右必须相等,上下必须相等。
明代费瀛《大书长语》中有一章“真态”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匾榜大字,固贵绵密匀称。亦有以不称为称者,要各尽字之真态,而弗以己意参焉。
他举了一个例子。
杭之凤山门外有坊曰“萬松”,“萬”字四面停匀,八边俱满,“松”字以“公”附“木”,公短而木长,不牵强求其必称,自是端稳腴润,分看固好,合看亦好。
他说“松”字以“公”附“木”,公短而木长,显然重心偏左了。
重心偏,是好事。
重心偏破除了相等,只要不是偏得太过分,在基本相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不相等,字才不死板。
问题是,重心偏向哪边比较好呢?均匀对称我们知道重心肯定在中线,那不均匀对称,重心在哪呢?有规律吗?
有,请读者记住,多数情况下:
1. 重心在中间聚拢,优于重心四散。
2. 重心偏上,优于重心偏下。
3. 重心偏右,优于重心偏左。
一条一条细细说来。
1. 重心在中间聚拢,优于重心四散。

在书法术语中,这叫“中宫收紧”。
《书法三昧》云:
凡四方八面,点画皆拱中心。
清代苏惇元《论书浅语》云:
结构之法,须四围笔势向中环拱,则字紧结不散漫。
启功谈结体时说:
中心部位笔画紧凑、穿插匀称,而后向四方扩展,必然好看。
这里启功说得最透彻,一个字,不能所有地方都死守匀称(当然也不能完全没有匀称),要向内、向外打破匀称。
向内,中心部位笔画紧凑。
向外,能扩展的笔画向四方扩展。
有匀称,有打破匀称,整个字层次就丰富了,必然好看,必然!
举个“故”字。电脑字很均,这是初级的好看,没意思,右边启功写的,中间收紧,四周放开,重心向中间聚拢,整个字精神了许多。

我们看赵孟頫的一个“潔”字。

这是典型的均匀化处理,上下、左右几乎严格等分,近于死板。
我们看启功的写法。启功明显意识到,各部分不应等匀,笔画分布向中间靠拢,内紧外松,重心在中间聚集。

所谓“中宫收紧”,就是整个字重心归拢到一块去,归拢到大致中间去,字才紧结不散漫。
对于“和”字,右边的“口”,要对准左侧“禾”的重心,这样左右便照应起来了。

再如“袖”字,左侧重心在哪,右侧重心在哪,读者应该能判断出来了吧?合到一起时,重心归拢到一块去。

且看《兰亭序》的“初”字,是否一目了然?

字写得松散,是初学者几乎必犯的毛病。
请一定一定多练收紧,有意识把字的各部件“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中心紧凑,四方扩展,有时也称,聚散、疏密、紧松、收放等,都一回事,本质就是破除均匀。
很多人会问:单个字写起来还行,多个字排在一起,就显得很乱,怎么治?
看下这张图,有思路了吗?

在设计中,左边的叫“边线对齐”,右边的叫“面积对齐”,挪到书法中,我们可以搞个“重心对齐”。
文章一开始“由甲”的对齐,就是用的这招。
2. 重心偏上,优于重心偏下。
人眼的视觉中心偏高。——傅以新《书法结体研究》
人眼的视觉中心偏高,在我以前的文章《论书法结构美的心理学原理》中曾做过详细的论述。亦斯:必看!论书法结构美的心理学原理(破均篇)zhuanlan.zhihu.com
这里我再从重心的角度讲一下。
比如“重”字,它上下都有横,我们默认了把上面的横写长,那如果下面的横写长呢?

可以发现,其它笔画都没动,重心偏下时,“重”字变丑了。
所以当存在选择性时,要选择重心偏上才好看。
“十”字,把竖拉长,其实是把字的重心上移,整个字比完全均匀更好看。类似的“中”、“申”、“耳”等都是这样。

3. 重心偏右,优于重心偏左。
还是“重”字,如果想打破特别对称的状态,可以选择将长横向左延伸(整个字重心偏右)或向右延伸(整个字重心偏左)。我们发现:重心偏右比偏左好看。

“人”字,撇弱捺强,就是重心偏右,撇强捺弱,一定很丑(也不是绝对,高手能重心偏左也好看,初学者先别管了)。

“才”字的竖钩若放在横的中间,则整体重心偏左,放在横的右侧,则整体重心偏右。很显然,偏右比偏左好看。

偏右比偏左好看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符合心理学原理推出的先小后大的节奏,这个以前的文章讲过,此处省略。
重心偏右最简单的模型是“十”字,当竖画放在横的中间时,整个字大致对称,但稍显死板,把竖放在右边,重心右移就灵动一些。

最后来看一个“军”字,能看到重心偏右偏上了吗?

当然,有些字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左重右轻(如“劉”),或必须下重上轻(如“盂”),那就顺其自然即可。不必强求重心偏右偏上。
比如“和”字是重心偏左,并不是重心偏右,因为字的固有属性决定了“禾”要写大,“口”要写小,优先尊重真态,还记得吗?重心偏左也是好的,总要优于彻底均匀。前面费瀛所举的“松”字,便是这样。
不过,百分之百可以肯定的是:有重心一定比没重心好,打破匀称一定比绝对匀称好。
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名作《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手段高超,距离紧往往紧到极致,笔画纠缠在一起,聚成了“色块”,重心格外明了。

这并不是什么败笔失误,而是高手所为,加深字的层次感,让墨色有层级的变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来看看乾隆皇帝的临本。

这件临作,比王羲之的单薄太多,徒得字形,失去了原作的风采。

很明显,乾隆把王羲之的优点一一剔除,把有重心处理成了没重心。
均匀、普通、寻常、没味道。
而王羲之真正到了“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
真乃吾辈楷模。
十、重心的高级操作:平衡
平衡,或称动态平衡,用大白话说就是:匀称中有不匀称,不匀称又有匀称。
我们前面说的相等,只是初级的平衡,高级的平衡不是静态的相等,而是动态的。
陈振濂《书法美学》讲:
汉字平衡是秤的原理,不是天平的原理。
中国传统的杆秤,一边是秤砣,一边是别的东西,书法的平衡与此类似,是不“相等”的东西获得“相等”。
清代姚孟起《字学忆参》云:
既曰分间布白,又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前言是讲立法,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
我们前面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这是要求“均”。
后面又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这是要求“不均”,要求对比度。
这不是矛盾了吗?
姚孟起也发现了这点,他解释说均是立法,是稳定,是根基;不均是取势,是突破,是生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前面讲中宫收紧时,启功的那句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中心部位笔画紧凑、穿插匀称,而后向四方扩展,必然好看。
既要有均,又要有不均,如果你理解成一个字既有均的地方,又有不均的地方,虽然没错,但太初级了。
高端境界并非生硬的二者都有,而是正反两方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辩证统一。
均中有不均,不均又有均。
《金刚经》云:非法非非法。
法自是下乘,非法亦是下乘,非法非非法方为上乘。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既非阴,又非阳,阴阳交织在一起,互相转化,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达到动态平衡,才是书法真正的妙处。
这不是玄学,这是可以做到的。
举几个最简单的字。“三”、“上”、“七”。
“三”字如果中间的横放在上下两横的正中间,这是均匀,如果破除均匀,势必要把中横上移或下移。往哪移好呢?下面的横最长,分量重,如果中横往下移,分量更重了。只有中横往上移,上面两横紧凑,方能平衡掉下面的长横。

这就是不相等的东西获得相等。如果三横一样长,这是绝对的均匀,不是平衡。两个短横vs一个长横,才叫平衡。
“上”字同样,底下的横很长,上面的短横就要上移,以取得平衡,如果短横下移,重心就彻底偏向下方了。前面说过,重心偏上比较好看。

往细节了说,中竖的上粗下细,长横的向上拱起,都进一步加强了重心偏上,这涉及到用笔问题,就不细讲了。

“七”字,竖弯钩的特性决定了整个字重心必然偏右,为了取得平衡,就要把横倾斜起来。

这里,横的左低右高使横重心偏左,起到调节重心的作用,但并不是说左低右高仅仅是为了调节重心,这点要区分清楚。左低右高还有别的原因,如取势破正的需求、手腕自然运动的结果等等。
来看“戈”字。很容易判断它的重心是偏右的,因为大多数笔画都分布在右边。

然而这个字并不完美,因为重心完全靠右,是静态的。
现在,我仅仅改变一个笔画,让横倾斜一些。

横倾斜后,整个字瞬间有了“向左倒”的趋势,重心往左偏了一点,这就产生了动感。
重心既有偏左的,又有偏右的,二者达到平衡。
前文已得出重心三要素:分量、距离、斜度,我们调节字的平衡,无外乎就是来回摆弄这三样。
通过分量调节平衡。
姜夔说的“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启功的这三个字,都是通过把左侧写粗来调节平衡。不止单字,章法上也需要调节各字的分量,这就不多说了。

通过距离调节平衡。
前面说过,相同分量下,重心偏向距离紧的一侧,如果分量更改不了,那就压缩空白,使笔画更紧凑,以求得平衡。

通过斜度调节平衡。
王羲之《丧乱帖》的“毒”字,上半部重心偏左,下半部重心偏右,注意最后的长横并没有太倾斜,这同样是通过“斜度”求得平衡。如果最后的这个横斜得比较厉害,整个字就不稳了。

作为对比,我们看王献之的一个“毒”字,最后的长横就可以倾斜得很厉害,因为其它笔画比较正。

孙过庭《书谱》云: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倶老。
不是既有平正,又有险绝,而是二者通会,通会的结果是复归平正,但这种平正已经不是最初的平正了。
重心的操作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明白三阶段背后的逻辑,其中蕴藏着书法乃至哲学核心的奥秘。
十一、总结
最后再多说几句。
关于矛盾。
初学者往往认为矛盾是不好的东西,是应该竭力避免的东西。
有矛盾 = 有错误。
非也。
书法玩的就是矛盾。
矛盾是极好的东西。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毛泽东《矛盾论》
毛泽东在谈论书法时说:
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矛盾的本质不是错误,而是不同,是差异,是不相等。
如果书法所有地方都相等,差异全无,那还写个屁,一张纸上全是墨汁,黑乎乎一片。有黑,还要有白,才能成字。
有小就要有大,有浓就要有淡,有长就要有短,有斜就要有正,有疏就要有密。
总之一句话,有阴就要有阳。
写字。
首先要均。(匀称)
“均”是没有差异的,均的本质是相等。
然后马上要弄出差异。(不匀称)
所谓差异,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如大小、藏露、浓淡、方圆、正斜……
没有差异要主动制造差异。
制造差异不够还要扩大差异。
最后再解决掉这个差异。(平衡,匀称中有不匀称,不匀称又有匀称)
层次无比丰富,元素无比和谐,气韵无比生动,便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便是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
艺者,道之形也。 —— 刘熙载《艺概》
简单总结下全文知识点。

附录、重心与“正均变”理论的关系
重心的思想对写字,毫无疑问是有帮助的,但重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下面讲的东西必须读过我以前的文章才能懂,没读过的,可略过不看了。
懂了重心,再结合我以前讲的“正均变”理论,基本可以解决字的结构问题(还有个主笔问题,以后会讲如何用逻辑辨别主笔)。
重心和“正均变”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要牢记,重心的本质是平衡的思想,而“正均变”理论的本质是变化的思想。
平衡,是比变化更高端的阶段。
或者说,“正均变”强调的是“变”,而平衡强调的是“不变”。单纯的“变”并非高明,“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才是真正的高明。
我们可以排出这样的次序。
正均、变、平衡。
这是完全符合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的。
在“正均变”理论中,变的三种方法是:互错、参差、聚散。
我们会发现:
互错的本质是重心向中间归拢。
参差的本质是字的重心附近均匀稳定,外围笔画参差不齐。
聚散的本质是加大对比度,突出重心。
“正均变”和重心可以互相解释对方。
这并非巧合,而是理所当然。
言尽于此,请读者思之。
*关注公众号“逻辑书法”,免费听视频课讲解,获取更多小范围分享的练字诀窍。
最新评论
I'm not tired. But I don't understand your uploading is very slow...
阿里巴巴那个应该靠谱,我看阿里巴巴官网都写的永久免费商用
政府发布的,应该不至于后面又收费,临海发布是临海市政府公众号,这点格局还是有的把
这毕竟是面向中国人的网站,so font collection will focus on Chinese font, these Japanese fonts are not quite useful as Chinese fonts.
你累吗?如果你不累,请继续刷评论区
可以做到,但要改字体名字
Are you busy? If you aren't busy, please check these fonts...
思源宋体bold在word中不显示,只能通过常规的加粗实现,怎么解决?